1985年於法國成立的《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組織台灣分會於今年協同《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和《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的支持下,發起了「台灣選舉新聞倫理誓言」的活動,邀請台灣所有新聞媒體公開承諾遵守以下五大倫理原則:
- 公平報導:提供受眾平衡之選舉活動新聞報導,並為各政黨及候選人提供其計畫介紹與觀點表達之公平空間。
- 準確報導:確保所有報導資訊之真實性及準確性。對候選人及其支持者之主張進行系統性事實查核,並明確區分其為事實或意見。
- 專業語調:避免使用可能誤導受眾之煽情與煽動性語言,並儘可能謹慎評論民意調查及選舉結果。
- 尊重隱私:尊重候選人及其家人之隱私權。除非相關資訊涉及公眾基本利益,否則應避免非必要之侵犯其個人空間。
- 公開透明:如實說明調查方法,披露任何可能影響報導之利益衝突。
可惜的是,上個月9號的記者會上,台灣只有6家媒體,也就是《公視》、《華視》、《央廣》、《中央社》、《沃草》以及《破土》簽署了以上的承諾。而其它媒體似乎都假裝這個記者會從沒有發生過,不做任何報導。當然,簽署承諾與身體力行是兩碼事;《沃草》和《中央社》承諾要用專業語調來作準確報導,就跟掌控國會的蔡英文集團承諾要制定《吹哨者保護法》、《反媒體壟斷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或修訂《集會遊行法》一樣可信。
重點是,台客從2018年回台觀察《三立新聞》、《民視》、《自由時報》及側翼媒體如何把台灣鄉民唬得一愣一愣的伎倆(台客就是其中之一;因為2018到2020年的台客只看也只信《三民自》,噢當然還有那些《沃草》等愛黨媒體),台客認為上面的五大倫理原則,至少還缺漏了最重要的第六項原則:
誠實報導:確認保證每一件報導資訊的全面完整性,不故意作篩選式的揭露,藉著片面、殘缺的事實真相,來企圖隱瞞、誘導、誤導、欺騙民眾。
因為,除了每天把狗腿以及馬屁精的個人意見當成頭條新聞來報導,蔡政府及其公關部門《三民自》最擅長的操作伎倆,就是作片面的報導,實話只說一半,對黨國有利的部分大肆宣揚,不利的部分就故意隱藏、埋沒、或根本隻字不提。以下為例:
今年的5月3日,也是國際新聞自由日,《自由時報》登載了一篇由記者寫手陳鈺馥署名、標題為「全球新聞自由指數中國倒數第二僅勝北韓 台灣排名第35進步3名」的新聞:文章的第一段先寫到,《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組織當日發表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報告中:「台灣今年排名第35,比去年進步3名。」而新聞的標題正下方的照片說明又把「台灣今年排名第35,比去年進步3名」再強調一次,還標注『(彭博)』。接下來整整9段的篇幅都在分析、詮釋世界各國的排名,以及強調、解釋中國為何排名倒數第二。
台灣社畜在下班之後如果還有心力關心政治、願意看看新聞標題就很不簡單了,有多少人會完整把整篇文章從頭到尾看完?於是這位陳鈺馥就很有技巧地把重點埋到第10、11段,也就是文章的最後2段:
「關於台灣新聞自由情況,白奧蘭直指,台灣排名上升不是因為情況有改善,而是其他國家名次有變動,據台灣受訪者回報情況,台灣媒體有高度分化情形,也會受到媒體持有人的壓力,在台灣要進行獨立報導還是較困難,跟排名第十的東帝汶相比,台灣仍有一定進度空間。
艾瑋昂Cédric Alviani強調,台灣是民主自由國家,只要有所改善,排名還是可以往前,但沒看到兩大政黨有決心改善台灣的媒體環境,這其實有點諷刺,台灣政府指出台灣受到資訊戰的影響,卻沒有決心要改善,台灣媒體也沒辦法成為民眾可信的對象。呼籲台灣政府及各政黨 要在總統大選前提出改善方案,不然對台灣民主是極大風險。」
黨報除了故意把黨愛聽的話(要儘量讓選民聽到)放最上頭炫耀,黨不愛聽的話(要儘量讓選民聽不到)就用層層段落覆蓋住埋在文章最底下,以上兩段文字報導,還被作了什麼修飾,還跳過了哪些事實?
關於台灣今年的新聞自由指數,艾瑋昂Cédric Alviani在接受中央通訊社電話訪問時作了以下說明:
「今年台灣排行上升了五名並不代表新聞自由方面有任何顯著改善,所以這個變動,純粹是我們使用新的系統來統計指數所造成的。」(原文:This year, Taiwan moving up five ranks does not reflect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press freedom, so the movement is purely due to the new system we used to make the index.)
我們再看看《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官網對台灣新聞媒體的結論:
台灣(官方名稱為中華民國)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也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系,整體上雖然尊重媒體自由的原則,但記者必須承受在聳動煽情主義以及追求利潤為主導的極端分化媒體環境弊病。
媒體生態
台灣平面媒體的使用量大幅減少,而雅虎、Etoday、TVBS 和 Line 等網路媒體和社群媒體則廣泛被使用。常被使用的新聞來源中,電視排名第二,其中 TVBS 新聞、東森新聞和三立新聞是全國收視率最高的頻道。公視是獨立的公共廣播公司,雖然預算小、觀眾少,卻被評為台灣最值得信賴的頻道,而商業出版物《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則被視為最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
政治環境
媒體生態雖然是自由的,但在嚴重的政治極端二元化、業配文、聳動煽情主義和追求利潤的傷害下,記者工作受到阻礙,並會妨礙公民獲取客觀的資訊。
法律框架
近數十年來,台灣歷屆的政府都沒有採取具體措施來改善記者編輯報導的獨立性,並鼓勵媒體提升社會論壇的品質。大多數新聞工作者在董事會的不當施壓下,無法仰賴有效的法律保護來拒絕不道德的報導要求。
經濟背景
台灣有豐富的媒體資源環境,坐擁將近 2400 萬的人口市場,包括約 600 家的電視廣播機構,而傳播業的主要營業額主要來自衛星電視。
社會文化背景
根據路透社研究所2022年的調查,台灣人民對媒體信任程度,是民主國家中最低的國家之一,在亞太地區更排名墊底,信任度只有27%。台灣媒體的結構性缺陷使得它在面對錯誤訊息時特別脆弱,尤其是來自於中國政權的攻擊。
安全性
儘管記者的處境在相對比較下不錯,也沒出現系統制度下的人身安全問題,但近幾年來,有記者因為報導新聞而成為法律訴訟的箭靶以及輿論的攻擊,也有政治人物公開蔑視媒體。
這些對台灣民眾才真正重要的資訊,都被《自由時報》攔截、過濾後丟棄;只把真話說一半,連說謊都不必,就可以把全台灣騙得團團轉。
如果你說,那以後我們只看《公視》就好了,那你就錯了。以下是《公視》對同一事件的報導:
新聞畫面重覆打著《台灣第35.亞洲第一》大大的橫條字幕,卻完全沒有提到艾瑋昂Cédric Alviani對於台灣排名上升的解釋,也完全跳過《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對台灣新聞媒體生態的所有評論。
更誇張的是,新聞報導提到中國與北韓分別排名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時,影片剪接了艾瑋昂Cédric Alviani提到的一段話:
「當然,沒有人說中國的情況和北韓可以相提並論,北韓的政權比起中國是更加封閉的。」
(原文:Nobody says of course that the situation in China is comparable to North Korea;North Korea's regime is much more closed than the Chinese one.)
然而《公視》的字幕翻譯卻說:「中國和北韓沒什麼好比較的;沒有人會要拿北韓跟中國比;這兩個差不多。」
這就是台灣目前的新聞道德,這就是台灣當下的媒體水準。
如果你問台客,那我們該看哪個媒體,台客會說,如果現在是萊豬黨執政,你要看你認為是萊牛黨的媒體;如果以後是萊牛黨執政,你要看你認為是萊豬黨的媒體(不過台客在此真心期望,台灣不會被萊豬黨也不會被萊牛黨繼續糟蹋)。台灣的新聞媒體多數被政黨財團所掌控,你看到的新聞,都被攔截、過濾、篩選、加工過,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發現一件事情同時存在兩種真相,才會讓你想要追蹤挖掘,有了更多完整資訊,才能查證驗證,多方比對求證,你才會發現是誰在說謊或實話只說一半,知道誰說謊或實話只說一半,才是恢復唯一、全盤真相的開始。看在野黨的媒體是為了能夠監督執政黨;看執政黨的媒體是為了能夠監督黨媒。當黨外鄉民不看《自由時報》,黨內鄉民不看《聯合報》,雙方各說各話,沒有人去追蹤挖掘查證驗証比對求證,也沒人清楚對方真正說了什麼,因為我的黨報找專家解釋給我聽就好。
我們看新聞是因為關心、在乎台灣,想要知道全盤、唯一真相,還是想要用黨國宣揚激勵的愛國情操來自慰高潮?蔡英文1.5博士說台灣的民主是「接近完美的民主」,台客比較想知道,你怎麼說?
【被攔截的訊息】歌詞翻譯
原名:Intercepted Message 原創:Eric Bauer, John Dwyer, Mike Kriebel & Liza Boldyreva他們提議要讓你出人頭地
但如果你開口要,那不是無償的
那不是無償的
這根本就不合邏輯
他們不會回心轉意
你的國王是賤雞掰
它要你繼續蠢下去
幹嘛搜尋你根本看不到的
這訊息想說什麼?
這訊息想說什麼?
幹嘛讓手你曾經擁有的
還讓你感覺很糟
你會感覺很糟
啊!
體制要你感到自由
但你就是做不到
嗯你就是做不到
這根本就不合邏輯
他們不會回心轉意
你的國王是賤雞掰
它要你繼續蠢下去
他們虛構你讀的內容
所以當心,放亮眼看,你所堅信的東西
幹嘛擊潰你曾擁有的?
還讓你感覺很糟
嗯,你感覺很糟
啊!
* 被攔截的訊息Intercepted Message 的歌曲歌詞創作所有權屬於 Osees 及其唱片公司,本華語翻譯純為個人詮釋,僅供參考。
** 標題使用的照片來自於 Unsplash,攝影者是 Ádám Berkecz。